1998年的台北市长推举,喊出“我是吃台湾米,喝台湾水的新台湾人”,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而是冲着去的。那时分,李登辉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兼主席,手握大权,要想赢这场推举,没李登辉允许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成果呢,靠着这句话,在推举前夜得到了李登辉的支撑,最终以弱小优势打败了的,当上了台北市长。这句话听着简略,背面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大戏,牵扯到身份认同、派系奋斗还有内部的权利分配。
1950年7月13日生在香港,家里是外省人,本籍湖南湘潭。1952年,他两岁的时分,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台北,从那以后就在台湾长大。
小时分在台北念书,成果挺优秀,1972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结业,后来跑去美国读书,1976年在纽约大学拿了法学硕士,1981年在哈佛大学拿了法学博士。
这学历在其时但是适当硬核,回台湾后直接进了政界,起点还不低。他先给蒋经国当过英文秘书,那时分蒋经国仍是台湾的领导人,靠着流利的英语和聪明脑袋,很快就混了个脸熟。后来还当过新闻部分的副手,社会上开端有人知道他。
1981年,刚从美国回来,就进了蒋经国的团队,干了几年秘书工作,积累了不少人脉和经历。蒋经国逝世后,他没沉下去,反而持续往上爬。
1993年,连战当上行政部分负责人,拉了一帮博士学历的人进中心团队,就被点名当了法务部分的主管。这活儿不轻松,他就任后雷厉风行搞反贪,查了一堆贪官,里边不少仍是的自家兄弟。
这让他名声大噪,很多人觉得他是个清官,可也由于这事开罪了不少党内大佬。特别是李登辉那时分现已掌权,他对这种“外省人”身世又不听话的家伙一向有点看不上眼。
1996年,李登辉把调去当了个“政务委员”,听着挺高档,实际上的意思便是个闲职,等于把他晾起来了。
1997年,台湾出了个大案件,叫“白晓燕命案”,一个明星的女儿被劫持撕票,搞得全岛上下人心惶惶。那时分还在法务部分挂了个名,案件没处理好,言论把他骂得够呛。他一气之下辞了职,跑回政治大学当副教授去了。
那会儿很多人认为他政治生计就这么完蛋了,谁知道1998年头,他又杀回来了,直接宣告要选台北市长。这时分的可不是铁板一块,内部派系斗得凶猛,要想拿下提名,还得过李登辉这关。
1998年的台北市长推举,的对手是的。1994年就当上了台北市长,干了四年,搞了些硬办法,比方扫黄、拆违建,政绩不算差,想连任的底气很足。那时分在台湾现已站稳脚跟,靠着“反”的旗帜吸了不少票。
这边呢,尽管有支撑,可李登辉对他一向不冷不热。为什么呢?李登辉推的是“本土化”,喜爱用台湾本地身世的人,尽管在台北长大,可出生在香港,家里又是外省人,严格来说不算李登辉眼里的“本省人”。再加上他之前反贪开罪了不少老派系,李登辉对他有定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有现任优势,能调集的资源多,这边光靠提名还不行,得拉到李登辉的揭露支撑才行。李登辉那时分是主席,又是台湾地区领导人,他一句话能左右不少选民的风向。可他一向拖着不表态,团队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。
到了12月24日,也便是推举前一天,在台北市中心搞了个大聚会,现场摩肩接踵,气氛很火热。李登辉总算出面了,上了台,直接问“你是哪里人”。
当场回了句“我是吃台湾米,喝台湾水的新台湾人”,这话一出口,台下掌声炸了。李登辉听了,点了下头,揭露表示支撑。这事儿后来上了电视,传遍全台,第二天投票,就以不到十万票的距离赢了。
团队早就摸透了李登辉的心思,知道他喜爱听这种“本土化”的调调。尽管出生在香港,可两岁就来了台湾,几十年来一向在岛上日子,硬要说他是“外人”也不公平。他喊出这句话,便是要验证自己跟台湾的联络,跟李登辉的“本土化”方针挂上钩。
李登辉呢,尽管之前对有定见,可那时分在台北的选情不能再丢了,要是连任,等于在北部完全站稳,对是大利空。所以李登辉最终仍是松了口,给了这个台阶。
当上台北市长后,干了两届,一向到2006年。头几年他的确干了些实事,比方筑路、搞捷运、整理违建,台北的交通和市容都有点起色。可也不是没缺点,2001年飓风纳莉把台北淹得乌烟瘴气,他处理得不太利索,被骂了好一阵。
还有和平医院封闭、捷运漏气的事儿,都让他形象掉了几分。不过整体来说,他在台北的口碑还算过得去,2002年连任的时分拿了64%的票,创了个纪录,到现在都没人破。
2005年,更进一步,当上了主席。这时分他跟李登辉的联系现已没那么僵了,李登辉的影响力也在渐渐退。李登辉2000年卸职领导人后,内部早就不是他说了算,靠着自己的才能和人气,渐渐站稳了脚。
到了2008年,他直接选上了台湾地区领导人,连干了两届,一向到2016年。他在位的时分,两岸联系缓和了不少,签了好几个经济协议,比方2010年的ECFA(两岸经济合作结构协议),交易和出资都开了口儿。可经济没搞上去,岛内变革也卡壳,年轻人的不满越积越多,卸职的时分威望掉得挺惨。
李登辉2000年卸职后,日子过得挺低沉,但争议一向没断过。他在位的时分推“本土化”,还搞了个“两国论”,把两岸联系弄得很僵,后来还说过不少影响人的话,比方“台湾人没抗日”之类,惹得都揭露批他“卖台”。2020年,李登辉逝世,活了98岁,有人说他推动了民主,有人说他搞乱了两岸,点评两极化,到现在都没个结论。
1998年,输了市长推举,2000年他重整旗鼓,选上了台湾地区领导人,也干了两届,一向到2008年。他在位的时分推“”,跟大陆联系搞得很糟,卸职后没多久就由于贪腐案被抓了,判了很多年,政治生计完全完蛋。
赵少康在1994年和1998年都跑去选台北市长,成果两次都输。1994年他跟闹翻,以无党籍身份参选,分了票,让捡了廉价。1998年他又试了一次,仍是没成,后来爽性转行搞媒体,开了电视节目,混得风生水起。2021年他又跳回政坛,想重整旗鼓,可年岁大了,影响力比不上当年。
那句“吃台湾米,喝台湾水”后来成了个梗,不少的人都拿来用。2015年,洪秀柱被攻击,说她“急统”,她就说“我吃台湾米,喝台湾水,怎么会不爱台湾”。
赵少康2021年复出,也老提自己“吃台湾米,喝台湾水,讲台湾话”。这话听着亲民,可背面仍是李登辉“本土化”的影子在晃。这些外省布景的人,总得靠这个验证自己跟台湾有多近,否则老被扣“外来实力”的帽子。
这些年靠着“认知作战”,把和大陸画成“外人”,自己标榜是台湾的“亲人”,几十年下来,底层不少人还真信了。有报道说,大陆爱人在台湾要是敢揭露说大陆好话,周围的人就会围上来,指着鼻子说“你吃的是台湾米,喝的是台湾水,咋还帮大陆说话”。
其实往远了看,台湾早年吃的粮食、用的东西,很多都是从大陆运过来的。明清时分,台湾的稻田、水利,都是大陆移民弄起来的,像八堡圳、瑠公圳这些工程,满是大陸人带着技能曩昔干的。
那时分哪有“台湾米”“台湾水”的说法,都是我国的一份子。后来来了,起来了,身份这事儿就被政客拿来炒,炒着炒着就成了今日这局势。
对大陆的时分,说自己是“湖南伢子”,是我国人;对西方的时分,他提自己生在香港,留过洋;对台湾本地人喊话,又着重“我是台湾人”。这话听着跟蒋经国当年说的“我是台湾人,也是我国人”有点像,可年代不一样了,蒋经国那会儿是大权在握,这辈人得看选票脸色,意思就没那么硬了。
1998年的这场推举,表面上是跟的比赛,其实是内部的派系博弈跟台湾身份认同的一次磕碰。赢了,李登辉保住了在台北的地盘,可这句“新台湾人”的话,留下的影响远远没停。